中醫的臟象學說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概念——三焦,即上焦、中焦、下焦。三焦作為六腑之一,是指臟腑之間的通道。這一通道中運行著元氣和津液,所有氣的升降出入、津液的疏布與排泄,都有賴于三焦的通暢。
中醫將橫隔以上的胸部,包括心、肺兩臟和頭面部,稱作上焦。上焦的功能是主氣的升發和宣散。中焦是指膈以下、臍以上的上腹部,包括脾和胃的整個運化功能,是升降之樞、氣血生化之源。胃以下的部位和臟器,肝、腎、小腸、大腸和膀胱等為下焦,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。
三焦有兩大生理功能,一是通行元氣,二是水液運行通道。人體的氣,通過三焦輸送到五臟六腑和全身;全身的水液代謝,是由肺、脾胃、腸、腎、膀胱等多個臟腑協同完成的,但必須以三焦為通道,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。
三焦也會受到病邪的侵襲,如果未能及時祛除,會在臟腑間“流竄作案”。例如,溫邪侵犯上焦,患者會出現身熱自汗、口渴、午后發熱等;若邪氣逆傳到心包,則出現神志不清、說胡話;溫邪傳到中焦,則出現脾胃病證,如面紅目赤、喘粗氣、便秘、腹滿、口干咽燥、唇裂舌焦等胃燥熱表現,或者面色淡黃、頭昏身重、胸悶、小便不暢、大便不爽或溏泄等脾濕熱表現;燥熱不除,就會灼傷下焦,耗損陰液,出現肝腎陰虛,表現為身熱面紅、手足心發熱、口干舌燥、疲倦、耳鳴等。
中醫對三焦的調理就是對上焦心肺、中焦脾胃和下焦肝腎的調理。調理上焦,平時要養心肺之陰,可多吃百合、麥冬、枸杞、梨、藕等養陰潤肺的食物,也可按內關穴(位于前臂正中,腕橫紋上2寸)。對于中焦脾胃的調理,如果是胃燥熱,宜清瀉胃火,可選用石膏、知母、蘆根、黃芩等藥物;如果是脾濕熱,宜清熱化濕,可選用甘露消毒丹。對下焦的調理,宜滋補肝腎,可選用杞菊地黃丸,也可將枸杞、吳茱萸搗爛后敷脅下或涌泉穴。此外,保持心情舒暢,多與人溝通,多參加戶外活動,清淡素食,忌肥甘厚味,生活起居有規律,避免過勞過逸,對于三焦的健康都是必要的。
|